首页 |新闻动态 | 纪念专辑 | 许如辉研究 | 大同乐会 | 民族器乐 | 流行歌曲 | 电影戏剧 | 戏曲音乐 | 作品年谱 | 学人学界 | 文霞专栏 | 著作权 | 许如辉戏曲音乐冤案 | 作品赏析 |交流论坛
设为首页┆加入收藏

老达:京剧与越剧——写给不大看戏曲的人
9/2/2011 点击数:1886

老达:京剧与越剧——写给不大看戏曲的人

寒夜闻柝 转自【华夏文摘】www.cnd.org 11-09-02

   据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统计,中国戏曲尚有360余种剧种,到2005年统计,剩下260余种,五十年间消失了百余种。现在消亡速度更快了,在全国各地尚能有演出的剧种恐怕不会超过三十种,而且都苟且活得很艰难,前途堪忧。中国戏曲曾是历史悠久,大众喜爱,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奇葩。遥想当年全盛时期,百花齐放,老百姓进剧场看戏是最大的乐事,无论京剧或家乡地方戏,在大城市都能各取所好。全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京剧院团,占有当地最好的剧场,不愧是国剧,老大地位不可动摇。而互联网上投票最喜爱的剧种,越剧居然一马当先,比还有大量观众群的黄梅戏,评剧,豫剧等胜出很多,一北一南倒也反映文化与传统的差异,生存条件也比其它剧种要强。

   比较南北两大剧种很有意思。我好有一比,京剧像大家庭中大哥的角色,庄严又有威望,对家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;而越剧像娇嘀嘀,婀娜柔弱的小妹妹,在家庭中只是锦上添花。记得当红京剧女老生王佩瑜感叹:“京剧是男人的艺术”。到上世纪二十年代,所有演员全是男性扮演,包括青衣老旦等女性行当,观众几乎清一色男性,演的戏都是爷们关心的国家民族与个人忠孝仁义的大事,女性角色是陪衬,梅兰芳走红才演大轴戏。至今女旦与女观众虽进入京剧,但青衣唱腔中,用的高尖假嗓,却失刚健,女姓唱青衣总感到单簿,不如男旦宽厚,本来青衣就是被男旦唱红的。现在老旦行几乎全是女性,听不到当年李多奎与稍后的李金泉男性老旦那种宽醇的嗓音了,听女性老旦尖嫩的声音总感到不是那种味了,青衣老旦由女性演总还是正道。而越剧正相反,在浙东初创叫的笃班时,全是男性扮演所有角色,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进入上海后,反倒清一色改为女子绍兴戏了,生旦是主要行当,演员要漂亮,唱腔柔婉,观众多为女性。京剧有男子阳刚气质,越剧是女子阴柔气质,恰是两极。

   以前我对京剧写了不少,本文对越剧要多说几句。对于爱好戏曲的人,除非上海江浙一带人,对越剧了解可能大都在文革结束后,越剧电影《红搂梦》复映才对越剧有兴趣,原来越剧是那么唯美,厌倦了没完没了的阶级斗争,一声宝哥哥林妹妹唤醒了沉睡多年的人们女儿情思,于是“天上掉下个林妹妹”唱响大江南北,几乎与琼瑶金庸小说走红是同步。越剧兴起比京剧要晚百年,它的全盛时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文革开始嘎然而止,一个剧种的兴旺看它流派纷呈否,越剧全盛时旦角有袁(雪芬)派,傅(全香)派,王(文娟)派,戚(雅仙)派,张(云霞)派,金(采风)派,吕(瑞英)派,生角有范(瑞娟)派,徐(玉兰)派,尹(桂芳)派,陆(锦花)派,竺(水招)派,毕(春芳)派。有意思的是京剧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流派已成型,除张(君秋)派外,不再有新流派称呼了,而越剧金派吕派是六十年代初形成的,说明在上海江浙一带,京剧已是衰落期,越剧正兴旺。今天京剧的流派创始人都已离世,而越剧的流派创始人,除袁,戚,尹,竺已逝世外,其余的人八十余岁高龄,虽离开了舞台都还健在,时而还能出来亮亮相,仍是风韵犹存,不见老态龙钟样。

   这些老奶奶辈的人物不简单,她们亲历了一个剧种的兴衰,在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的人整人极左年月中,坚持演古装情爱戏,名角间相互尊重,未见内部相互攻击,这点经历过所谓各行各业的单位文化的人是很清楚,十分的不容易。她们文化不高,身无包袱,知道自己底子薄,无家当,虚心向老大哥京剧与老前辈昆曲学习,借鉴话剧与电影的手法,抛弃戏曲的程式化束缚,创造了一种清新婉约,赏心悦目的剧种。上海是当时新文化的中心,越剧发展上海有人杰地灵,眼界开扩,观众庞大的优势,虽然一群文化不高的小女子闯荡大上海,她们背后聚集了一批文化人献身越剧事业,编导,音乐,舞美,舞技等,都是很有才华的青年俊才或行业中名家。四十年代与张爱玲齐名的才女作家苏青在1949年后还担任过芳华越剧团专职编剧,编写过《屈原》,《宝玉与黛玉》等剧。越剧不仅唱腔优美动听,表演真切动人,极富有江南特色,在所有戏曲中最有革新精神,音乐过门,间奏曲和幕后合唱借鉴西洋歌剧;化装服饰拚弃京剧繁琐重叠臃肿,改良为清丽雅致,简约大方,色彩淡雅协调,华丽而不俗的风格,对其它剧种影响很大;舞美采用实体布景或虚实结合,并不妨碍演员的表演,而有满台生辉的感觉,从《红楼梦》的舞美设计中可体会它的风格,越剧能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是名符其实的。

   上世纪四十年代仅上海一地有越剧团三十余个,到五十年初达六十余个,天天演出几乎场场爆满,可见当时越剧舞台的盛况,经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,合并,撤销,发配外地,到1958年上海保留了14个,全国有越剧团体280余个。文化大革命一开始,越剧剧团全线覆没,什么才子佳人软绵绵东西,一批著名演员和编导遭受残酷迫害,被批斗的,转业改行的,不像京剧还有样板戏可唱,唱越剧可是散布靡靡之音大毒草。到文革结束,八十年代初才逐渐恢复元气,到今天数浙江越剧团体最多,有二十余个,全国仅三十余个,上海剩可数几个,还不能保证经常演出。越剧几次进京,虽屡获好评,每次载誉而归,1960年考虑北京能海纳百川,又贴近文化中心,上海市将最负盛名的范瑞娟与傅全香组团成立北京越剧团,赴京打算长期札根,打炮戏是由著名戏剧家马少波改编的古典名剧《小忽雷》,没几个月,还是水土不服,全团撤销,打道回府。北京方面根本无所谓,来也好,去也罢。

   越剧不可能超越京剧除它的方言局限外,主要是它的气质限制。全是女性出演各种角色很难表演很多历史人物、事件与场景,越剧行当以小生花旦当主角,主演的首要条件是青春靓丽,长得差的演员只能演老生老旦净角丑行当。因此演出剧目脱不了“私订终身后花园,金榜题名花烛夜,痴心女子薄情郎,捧打鸳鸯生死别”才子佳人男女情爱戏。越剧也想通过一些古典名剧与民间传说佳话来提升挡次,如演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,《西厢记》,《红楼梦》,《白蛇传》,《桃花扇》,《孔雀东南飞》等,就以越剧《红楼梦》的演出最受欢迎为例,虽起到《红搂梦》小说的普及作用,却也让这部题材宏大,人物性格复杂的巨作变成卿卿我我,你痴我负的三角爱情悲剧,把名著给庸俗化,狭义化了。从越剧的观众队伍也与京剧不一样,越剧观众解放前以太太小姐与女职工,女工为主,男性避之不及,怕人说娘娘腔,知识女性也不屑一顾,怕掉了份,解放后虽有改观,但观众面仍以女性为主,她们对越剧的痴迷也是一种精神寄托,加上为解脱繁重琐碎的劳动,感情的渲泻要求,最好是痛快地哭一场。这与京剧戏迷,视京剧为宗教有些区别。

   越剧改为男女合演是否能改造它的气质?周恩来喜爱看越剧,人都皆知,建国初他就对袁雪芬提出越剧要男女合演,于是全国最著名的上海越剧院和浙江越剧院至今还在执行周的指示,培养了一批男演员,但效果并不好,可能最大障碍在声腔上。越剧的曲调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基本成型,早已摆脱早期男性唱腔的粗犷乡土气息,开始以女性如怨如诉的四工调为主,而后袁雪芬,范瑞娟等新一代流派创始人大大丰富了女子越剧的唱腔,以节奏变化多样的尺调为主,一反四工调的单调重复,后又创造了凄凉悲切的弦下调,依据各人嗓音与气质的差异,形成流传至今的十余种流派唱腔,唯独难以化解出适合男性的唱腔。有人反驳,不是有越剧王子之称的赵志刚,观众特别喜爱,赵志刚唱尹派,他的出现由于尹桂芳离沪,上海舞台少有学唱尹派的,而上海观众对尹派是情有独钟,更重要的是赵志刚的发声几乎没有男性粗浊之音,完全是女性娇柔之声,加上清新俊郎的外形,成了女性观众追捧的偶像。赵志刚之后出现的几个男性新人与赵是同一类型。虽然对演现代戏男演男,看着舒服多了,但是他们还是没有找到适合男性声腔的唱法,缺少阳刚之气。

   我只从艺术审美角度谈,不涉及个人的人品。越剧某些流派过份迎合部分小市民气息(也许主观上并非如此),使某些唱腔流于俗气。当今越剧舞台上最流行的小生是尹派,花旦是王派,这两派对演员嗓音要求都不太高,基本上用本嗓唱就可以了,唱腔流畅平淡,更多是用情,尹桂芳和王文娟创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,是她们用情的魅力。尹派的招牌起腔一声“妹妹啊”,又嗲又糯,尹派戏迷必定疯狂叫好,太媚俗了,我想尹大姐本人若在世坐台下不会太高兴的,因此她演《屈原》想改变形象,而学唱尹派传人可得意这样的满堂采。从我审美情趣讲,唱腔艺术成就较高小生推范派和徐派,花旦推傅派和后起之秀金派与吕派。

   傅派是最难学的,傅全香嗓音宽亮,高低音真假声运用自如,难得越剧中用得最好胸腔共鸣,听来嗓音厚实,有点像京剧中程派,她也说向程先生学了不少,她的唱腔俏丽多变,跌宕婉转,演唱与表演时感情充沛,可能是台上最专注入戏的演员之一。她刻划的多是柔中带刚的奇女子,如祝英台,杜十娘,李香君(桃花扇),敫桂英(情探),刘兰芝(孔雀东南飞),李清照等,形象鲜明,性格刚烈,很有几段声情并茂的唱段成为经典,如《梁祝》楼台会中“记得那年乔装扮”,《情探》中“阳告”与“行路”,《孔雀东南飞》中“记得那年春花发”等,都是百听不厌。学傅的传人众多,可惜多数没有她的天赋条件,唱得俏丽了,分寸不好成了怪调,没有共鸣区发声,听了尖得刺耳,演出没有激情,流于平淡。唯有浙江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的陈飞学得些真髓。

   越剧小生中唱做最有男子气概数范瑞娟,她是演那种纯朴忠厚类型的男子,嗓音微沙,多用中音区,唱腔醇厚朴实不花俏,台风大方,特别适合演梁山伯,焦仲卿(孔雀东南飞),许仙(白蛇传),郭暧(打金技),郑元和(李娃传)等书卷气儒雅角色,她首次在《梁祝》的“山伯临终”中创造了弦下调,这段唱是越剧经典中精品。范派大气,稳重,规矩,不流俗。她的弟子众多,多数雌音太重(本来就是女性),范的嗓音太独特,有她的嗓音条件的就数杭州越剧院新获梅花奖的徐铭,声音扮相动作活脱是范年轻时翻版,徐铭可塑性很强,是难得的范派传人。

   徐玉兰几乎成了贾宝玉的代名词,确实至今影视戏曲中,徐的塑造的宝玉形象最得人心,他高昂奔放的演唱,洒脱俊逸的表演迷倒大批观众。学徐派要求嗓音高亮且刚劲,学的人不少,总难以达到她的高度。徐善于出演潇洒风流,炽热如火的才子角色,如张珙(西厢记),张珍(追鱼),张继华(西园记),李梦龙(春香传)等。她在《北地王》中的“哭祖庙”的唱,一扫越剧演唱柔软风格,高亢壮烈,跌宕分明,畅快淋漓,一气呵成,从演唱角度看达到很高的审美满足。众多传人中数上海越剧院的当家小生徐惠丽最成功。

   上海越剧曾是所有流派创始人发祥地,好演员,好剧目几乎均出于上海,但是今天这第一把老大的位子好像要让位给浙江了。上海变化太大了,文化娱乐多样化,外来演出日日新,越剧都显得陈旧土气了。曾最负盛名的上海越剧院都不能经常在市内较大剧场演出,票房难以支付高昂的场租费。年轻人不爱学越剧,招不到好苗子,接班人成问题,就到浙江去挖人才,目前院里好几个当家生旦都从浙江引进,如徐派小生徐惠丽,郑国风(最近又回流去杭州),王派花旦单仰萍,王志萍。而浙江倒是另一番景像,在浙东几乎所有城县都有专业越剧团体,浙江原本是越剧诞生地,有最庞大的群众基础,浙江人喜爱越剧,总认为是他们的家乡戏,越剧就是采用嵊州方言为主,大部分流派创始人又都是从浙江农村迁入上海,上海名家回浙江,老百姓兴高采烈地欢迎,称她们回娘家,看这样名家演出常万人空巷。现在各种传媒手段,交通信息十分便捷,本地人才辈出,演出质量越来越高,出戏出人才,浙江新人仍以某流派传人自傲,翻演她们的经典剧目,同时排演不少新戏,拿到上海演出,真叫上海人刮目相看,一点不比上海当红演员逊色。其中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茅威涛等,杭州越剧院的谢群英,陈晓红,徐铭及从上海加盟的郑国风等和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的吴凤花,陈飞,吴素英等在上海知名度很高,有一批她们的戏迷。

   越剧比京剧改革力度要大得多了,总不断有新剧目推出。赵志刚是勇于革新的,他在上海越剧院排演了现代戏《第一次亲密接触》,《家》,《早春二月》,清装戏《杨乃武》,古装戏《赵氏孤儿》,改变过去演儿女情长情爱戏路。最近为开扩发展更自由,抛弃上海越剧院副院长桂冠,离开上海不少的戏迷群,只带自己妻子赴杭州成立工作室,根据剧目需要与浙江几个越剧团合作推新戏。已经与台湾剧作家赖声川合作演出他的名剧《暗恋桃花源》,由著名影视演员黄磊,孙俪演《暗恋》话剧部分,由赵志刚和杭州越剧院的谢群英,徐铭演《桃花源》越剧部分,一个舞台两台戏同时一起演出,够前卫的,在杭州,上海,北京演出均受好评。最近又与杭州越剧院合作排演了古装剧《蝶海情僧》,该剧由香港剧作家李居明总策划编剧,在香港以粤剧本,上海杭州以越剧本,北京以京剧本,三地同时演出。赵志刚这些动作幅度够大,戏曲改革可以幅度大一些,不要管它姓“京”姓“越”,由市场去评定。

   茅威涛的革新步履更曲折,引起的争议更大,茅威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浙江小百花的《五女拜寿》中脱盈而出,开始大家对她并不看好,主要唱功不强,唱尹派又不像。后来在《陆游与唐婉》中有较好表演,自视甚高,一曲“浪迹天涯”打算创茅腔,但尹派这座高山总难逾越,学唱者稀有,可能还是基本功的问题,没有解决唱功薄弱的缺点,她向突破剧目与表演上发展,排演了《孔乙己》,《藏书之家》,改编《西厢记》,《梁祝》,自称不仅要创造新流派,还要有自己表演体系。她演的戏的确新,有突破,如孔乙己形象在越剧表演中无前例,戏曲最注重唱,却一段唱腔也流传不开来,在表演上没有宁波小百花的吴凤花与陈飞的武功根底,靠舞点水袖,耍点扇子功是成不了大气的。都说茅比较独,真有才华与能力,独点不怕,但一出好戏,不能独耍一个人,红花尚需绿叶配。宁波小百花与杭州越剧院做得十分突出,服从剧目需要,谁合适当主角谁当,若需要,我名气虽大不当主角,甘当配角甚至无几句唱的角色,这种全团一颗莱的作风,使这两个团演流派经典传统戏外,不断推出新戏,演出质量提高,也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认可。宁波小百花的新编历史剧《陆文龙》,《吴王悲歌》,《马龙将军》,《虞美人》,《狸猫换太子》等加入越剧少有的武功表演,也使越剧有了阳刚气息。杭州越剧院革新力度更大,演出新编或改编历史剧《少年天子》,《曲江风月》,《西园记》等,清装戏或现代戏《流花溪》,《剪花情》,《一缕麻》,《天山雪莲》等,还与赵志刚合作,前面已经提到。她们步子迈得更大的是改编演出了挪威易卜生的两出名剧,越剧化的《心比天高》和《海上夫人》,成败与否可商权,但突出刻划人物性格令人印象深刻。该两团赴上海演出能有一票难求的效果。

   目前在上海与浙江当红的越剧演员,大多数出生在上世记六十代初,年龄已五十左右,想当年越剧流派创始人都是二十几岁已经成名,那时大环境不能与现在比,她们除本身才华出众外,有大批观众群,演出场次多,有时还赶日夜两场,天天如此,舞台经验太丰富了,所谓千锤百炼,百折不绕滚打过来。现在一个月有两场演出就不错,某种程度讲越剧更是吃青春饭的剧种,青春靓丽不可缺或,五十岁应多带年轻人出台,而这个年龄要创新流派新体系可是太晚了,再说在戏曲面临衰退大环境下,不可能产生新流派了。越剧人不容易,她(他)们的革新精神令人佩服。

 
rolex watches, replica watches, rolex, Omega Watches , Cartier Watches, Breitling Watches, Chanel Watches
rolex watches, replica watches, rolex, fake watches